2014年5月31日星期六

2014日本春季旅游篇 - 【白川乡合掌村周边(1)】

(照片摄于 :17-03-2014 日本岐阜縣白川乡

现存的五个合掌村落分布在沿着庄川窄长的山谷中,分属富山县和岐阜县。 其中以拥有114栋合掌屋的荻町最壮观,属富山县的是五筒山合掌村。


合掌屋的屋顶外型犹如两只手掌合拢作,盖着厚厚的蒲苇草顶,像是一本倒扣的硬皮书。




这是三四百年前居住民为了适应山谷环境,发明了这种夏天可以通风蔽日,冬天可以抵挡寒风的草顶木屋。木屋屋顶设计成60度锐角的正三角形,这个角度可使屋顶最大限度地承载厚重的积雪,同时让过高的积雪自然滑落。

庵堂

田中 Tanakaya


利用就地取材的干草堆叠覆盖顶以及把合掌屋建成南北朝向,也是考虑到使木屋与山脉成垂直走向,借此阻挡顺着地势刮下来的寒风,并调节日照量,使木屋冬暖夏凉。




茅草舍顶的木构不用钉子,靠绳子固紧,确保冬季豪雪不会坍塌。

这时候的合掌村落,村前村后既没缤纷娇艳的花朵,也没有色彩斑斓的红叶围绕,有的是那黑色的土壤上东一堆,西一片的嫩草苗,及一亩亩被厚雪层覆盖的田地。



她,素的干净,素的有灵气~







依着山而建,模型大小不一,高矮不等的合掌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,甚是壮观。 


村后的明善寺(Myozenji Temple)



明善寺乡土馆前,明善寺侧旁的钟楼。


明善寺乡土馆(Myozenji Museum



茶馆旁的我们

合掌屋的建造完全不使用任何金属物体,而是用茅草、树木来建造房屋。


屋顶使用茅草编织覆盖。













长濑家(Nagase House)


神田家(Kanda House)










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

姥姥的【广府抱枕粽】

这粽子的做法是由我姥姥那代开始做起。

老妈接手把这祖传的手法传承到第二代。如今再由五弟媳把它传到第三代,第四代。。。。

(注 :以下图与文都是出自侄女 - 李琳儿(Lin Er)的手笔。)

善良,乖巧,漂亮的宝贝。

材料:

粽叶,咸蛋黄,干蚝,冬菇,栗子,猪肉,眉豆,糯米

提醒:

1. 若想把绿豆当成陷料处理方法是把绿豆泡在水中隔夜,放上一个晚上。可以在晚上八左右点开始泡绿豆,隔天早上九点左右绿豆就已经发好了。

把绿豆洗净后捞出,然后在锅里干炒(也就是不放调味料包括食油),需记得绿豆和糯米不宜一起炒。

包扎法:

1. 把一片或两片(看粽叶的大小)对折成筒状。

2. 把和眉豆一起炒过并调过味的糯米饭放进粽叶中,记得铺平眉豆糯米饭做为粽子的基础,糯米饭量不宜过多~

3. 加入爆香过的冬菇、栗子、干蚝、卤猪肉块、咸蛋(可自行添加自己爱吃的材料如:腊肠,绿豆)

4. 在加入所有材料后,铺上一层眉豆糯米饭(可放多些)。


5. 拿起另一片粽叶围上手上的半成品粽子,让粽叶有些超出手上的半成品中,这样有助接下来的对折过程容易些,粽叶围上的方向如图。


6. 围好粽叶后,可以试试轻轻的捏一捏手中的粽子,让里头的陷料分布得更加均匀。

7. 接下来就把左边的粽叶片往里折,同时压一压粽叶下的陷料,让它更加结实,而不是松垮垮的而导致米饭在煮的时候从粽叶里掉出来。

8. 左边粽叶同样也往内折,同样需要压一压确保结实,在右边粽叶往内折后要记得“收角”。

收角的意思是把在图片圈有红色的地方折好,就像我们在包礼物时遇到角落就必须把礼物纸折好,粽子也是一样的道理,看起来才会整齐,漂亮,雅观,最重要的是防止米饭掉落!

9. 在收好角以后基本上能看得出手上粽子是呈现出三角形,如认为手上的粽子看起来不够结实,不够陷料或松松垮垮可加些糯米饭,收好角呈现出三角形后的粽子。



10. 现在要收尾巴了。

在收尾巴前把粽叶里的陷料往里压一压,或是在往桌上轻轻的敲,这是为了让粽子更加结实,然后正式收尾。

把散乱的粽叶尾巴往中间往抓一抓,让它变得整齐,也更容易折。接着把尾巴往刚刚“收角”的方向折下去。


11. 最后,用绳子以来回转的方式来绑手上的粽子。从头转到尾再从尾转到头,这样来回转了一回后就能为绳子打上个结。

注意:绑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粽子的两端,一定要转到两端这样才不会在煮的时候米饭会漏出来。

当然也不能绑得太紧,因为糯米煮熟后会膨胀,因此在绑好结后可以把粽子拿在手上捏一捏,感受一下是否有空位,也能顺便修饰粽子的外型。

12. 水煮沸后,粽子放进去中火煮3-4小时。


左边是五弟媳裹的粽子,右边则是小侄女琳儿裹的。

2. 文中所谓的 “前端” 和 “尾巴”。在步骤(5)里的另一片粽叶必须围在“前端”。

2008那年的夏天随家人回中国‘寻根’时,家乡亲人在我们离开的前一天,包了好多的粽子让我们带回国。

这些都是家乡广东人的传统枕头,抱枕粽子,我姥姥把这些手艺带到了马来西亚,传承到下一代去~ 

广州江南大道街上的粽子之家。